明明两位大臣的奏章是针锋相对的,皇上却看都不看,统统批了“可”。到底以谁为是,以谁为非呢?这可让大臣们伤透了脑筋。正常来讲,批阅奏章、临朝听政,这些都是一个皇帝想要表达自己意旨的方式。

    但是,赵扩却跟其他皇帝不一样,他也许是不愿意受到任何的约束,所以他选择了一条非正常的理政途径——御笔。“

    杨妃好奇的问道:”什么是御笔呢?”

    “就是由皇帝在内宫批示,不经过三省等中央决策机构,直接下达执行。”

    “这方式都是够直接!”

    宇萱却摇摇头道:“赵扩哪里知道,他的这种做法已经失去了对君权的制约,是不合制度的。因为传达御笔,必定要经过宦官和近幸之手,如果皇帝是精明强干之君,尚不致酿成大患。

    但是,赵扩是一个理政能力很弱的皇帝,滥用御笔只能为权臣专政制造可乘之机。

    他们通过勾结宦官和后宫,或对御笔的批示施加影响,或在御笔的传达过程中上下其手,让御笔成为自己利用的工具,甚至假造御笔,代行皇帝之权。在政事方面,虽然赵扩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,但是对台谏的意见,他却是极其重视。”

    对此杨妃为啥略有耳闻的:“宋代的台谏官,有纠正帝王为政疏失、弹劾百官的权力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,他们的议论代表了当时的公众舆论,历代宋帝都非常重视台谏奏议。

    一直以来,赵扩都十分严格遵循祖宗之法,他曾对人说:“台谏者,公论自出,心尝畏之。”殊不知,台谏的公正性是建立在帝王有知人之明的前提之上的,只有正直的士大夫入选台谏,才能使台谏发挥正常、良好的作用。

    但是赵扩却恰恰缺乏辨别人才的能力,他一味认定,台谏之议代表公论不可不听,至于台谏官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,他一直是不闻不问的态度。

    结果,原本受到士大夫尊敬和向往的台谏职位上,充斥着败类,他们打击异己、讨好权臣,是权臣用以控制赵扩的又一有效工具。由此看来,赵扩不仅头脑简单,而且身体也不是很好。

    当时,赵扩走到哪里,逛到哪里,身边都有两个小太监扛着两扇小屏作前导,一屏上写着“少饮酒,怕吐”,另一屏上写着“少食生冷,怕肚痛”。

    可见,他的体质羸弱,身边人都为他的身体操碎了心。因为身体的原因,也大大影响了赵扩处理政务。为了养好身体,他整日深居内宫,下情难以上达。

    当时那种状况,朝中大臣若是想要蒙蔽他,真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。当然,赵扩为人尚不失仁厚,对民间疾苦颇为关心和同情,百姓还算拥戴他,并没有故意为难他。所以,他执政期间,时局还算稳定。

    据说,在赵扩还没继位之前,他曾护送赵构的灵柩去山阴下葬。路途中,他看到农民们在田间艰难稼穑的场景,于是对身边的人感慨说:

    “平常在深宫之内,怎能知道劳动的艰苦!”所以,在他刚刚继位之后,赵扩几乎每年都颁布蠲免各种赋税的诏书。由此看来,赵扩还是一个十分爱护百姓的好皇帝呢。同时,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上,赵扩也是力行节俭。”